快速交易 | 人才招聘 | 联系我们 | 账单服务 | 会员服务 | 繁體中文
客服电话:

中心公告

抗大曾在此办学,河北省邢台市浆水镇前南峪村——传承红色精神 开创美好生活(走进传统村落)

发布时间:2023-07-15 11:24 浏览次数:570 来 源:人民日报

      ①:学生在抗大陈列馆内参观学习。王明成摄(人民视觉)

②:抗大第七期学员毕业证章。

③:抗大五周年纪念证章。②图③由抗大陈列馆提供

④:连通多个抗大旧址村的抗大路。宋建仲摄(人民视觉)

⑤:前南峪村村民在果园收获樱桃。高晓博摄(人民视觉)

⑥:前南峪村中抗大学员曾经学习生活过的院落。本报记者 邵玉姿摄

⑦:青山环抱中的前南峪村。高晓博摄(人民视觉)

⑧:位于前南峪村的抗大总校图书馆旧址。韩秀强绘

前南峪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,是太行山深处的村庄。

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,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(简称“抗大”)总校在浆水镇一带办学,前南峪村是校部所在地。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,这里曾培育出许多抗日将士,抗大精神深深地熏染着这片土地。

20世纪六七十年代,前南峪村是“山坡和尚头,土地随水流”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治理荒山、兴修水利后,如今前南峪村有8300亩山场,被誉为“太行明珠”。2023年,前南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。

驱车从河北省邢台市区出发,一路向西,行至深山路上,云雾缭绕,还未到浆水镇前南峪村,绿的气息已扑面而来,凝神屏气间,鸟语虫鸣阵阵。

随着车驶进村庄,青草铺路,绿树作廊,连片的青山诉说着感人肺腑的绿色发展故事。再往前走,碑林耸立,红旗飘飘,古朴的石院承载着艰苦奋斗的红色革命精神。“红”“绿”交织,这个小山村究竟绘出了怎样的幸福底色?

革命精神早已深深扎根这片土地

前南峪村所在的浆水镇位于太行山腹地,素有“依山凭险”之称。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,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曾在此坚持敌后办学两年零三个月。滕代远、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。

时光荏苒,光荣传统与革命精神早已扎根这里。如今,前南峪村内建有抗大纪念碑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。

抗大纪念碑位于前南峪村广场,是1986年由前南峪村集体出资、村民踊跃参与建设而成的。在前南峪人眼里,这是一方崇敬之地。收获季节,用地再紧张也不会用作打麦和晾晒;雪落时分,这里总是最先打扫得干干净净。

走进抗大陈列馆宽阔的展览大厅,当时抗大师生用的教材、马鞍、行军锅等映入眼帘,让人们仿佛穿越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:许多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在这个小山村凝结,从这里走向抗日前线,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站在抗大陈列馆广场远眺,抗大陈列馆工作人员李青介绍,当年几千名抗大师生分散在附近40多个村庄里办学,方圆10公里内的农家,几乎“家家住学员”,抗大师生与当地百姓结下了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。

生活环境艰苦,学习条件更简陋。李青说,在陈列馆旁边不远的半山腰上,有一处遗存的抗大课堂,就是几棵大树下的一排排石板。没有教室、桌椅,学员们就在麦场、河畔和树下上课;没有钢笔,就把子弹壳、罐头筒铁皮磨尖当笔用。

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,传承革命精神,抗大陈列馆在重要节日、纪念日,都会策划活动,发动周边群众参加。“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”主题活动、“铭记历史·勿忘九一八”主题活动、“2023·崇尚·清明祭英烈”主题纪念活动……近年来,抗大陈列馆的影响力逐渐扩大,不仅有曾经的抗大学员和学员后代来到这里“寻根”,也吸引了许多游客来这感受抗大学员的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,加深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、初心使命的理解。

全村32座山头全部披上了绿装

红色精神滋养下,一代又一代前南峪人艰苦奋斗,在荒山秃岭中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。如今漫步前南峪,处处散发着绿的气息,全村共有8300亩山场,种植各类树木480万株,林木覆盖率达90.7%,植被覆盖率达94.6%……前南峪也因此有“太行明珠”之称。

但你怎么也不会想到,这里曾是荒山秃岭的“不毛之地”,尤其是1963年的那场大雨,给前南峪留下了一道难题。

“下了七天七夜,树被连根拔起。”76岁的村民张云至今记得真切,“地没了、树毁了、房塌了,我们不知怎么办才好。”

“地没了可以再造、树毁了可以再种、房塌了可以再建,如果是人心散了大家就真没指望了。”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,那场大雨过后,时任老书记郭明跃主持的村党支部大会开了三天三夜,给村民带来了一个希望:治山致富。

那场会议上,大家制定了改造山川20年发展规划,植树治山拔穷根成了全村共同的目标。

“顶着星星上山,又顶着星星下山。”张云是第一批参与荒山治理的村民,他记得,“在治山最艰苦的前10年,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,无论严寒酷暑,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。”千余人的小村子,10年间累计投工126万人次。

1977年,郭成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,带领大家种板栗树、栽经济林,用肩膀“扛”出了400多亩梯田;80年代,太行山上的“新愚公”李保国来到前南峪,跑遍山上的沟沟壑壑,把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%提高到90%;2002年后,村子关停有污染的企业、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产业……寒来暑往,几十年过去,全村32座山头全部披上了绿装,全村耕地面积达746亩。

如今,第一批“植绿人”张云成了“守绿人”,每天都要沿着种满树木的道路走走看看,遇到破坏树的人,他也总要上前“说事”。张云说:“前南峪人要一代接一代地守护好这片山林,让子孙后代都能享受这宝贵的青山。”

美丽风光成为吸引游客的金色名片

树多了,山绿了。如何把山沟沟变成“绿色银行”,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?

靠科技、靠管理、靠学习,提高果树产量。

板栗树不结果,就请来“果树技师”替村子的栗树整形剪枝、嫁接改优,让小栗蓬挂满枝头;村民不懂技术,前南峪就把林果班、山地规划和测量班、养殖班等培训班办到村民家门口,指导大家开展果树管理、培育;发展新果业,先请教专家,李保国科技服务团队帮助村子引进软枣猕猴桃,收益比苹果、板栗高出几倍。

据统计,截至目前,前南峪村共栽植干鲜果树32万余株,人均约210株,全村每年果品收入达8700万元。“村里还注册了‘前南峪’系列农产品品牌,销量特别好。”前南峪村精品特色果园管理员郭海魁说,现在村子不仅卖果品,也“卖风景”,农旅融合,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。

在党的政策支持和各级党组织的帮扶下,依托林木果树的绿色资源和抗大留存的红色资源,村两委带着村民们开发出前南峪生态旅游区,不仅建设了猕猴桃、樱桃等多个精品园区,修建了梅园、栗树山庄等观光园,还对红色遗址进行修缮,建立了抗大少儿研学基地等,让乡村旅游集观赏性、教育性与参与性于一体,走上了绿色观光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发展路。

“咱春有花、夏有果、秋有景、冬有乐,一年四季都有看头。”村民赵小芳说,她瞅着近些年来前南峪旅游的人越来越多,便利用家里闲置的房屋办起了农家乐,提供餐饮、住宿。赵小芳在农忙时上山管理果树,旅游旺季则在家接待游客,一年下来收入可不少。

在前南峪村,像赵小芳这样吃上“生态饭”和“旅游饭”的村民越来越多。“全村有80%的家庭从事农家乐、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。”郭天林说,“如今,红色故事、美丽风光已变成了吸引游客的金色名片,老区人民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宽,村民们的美好生活丰富多彩。”

 



友情链接